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Gao Zhe

2013年中国船舶巨头落入西方圈套,被骗上百亿,紧要关头国家出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海外的大型项目建设中,中国很多制造企业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做强、做大现代海洋产业,我国围绕海洋资源、海洋工程等领域,形成了现代化的海洋产业体系,很多中国企业也逐渐在国际海工装备领域崭露头角。

然而2019年初,作为曾经的“海上蛟龙”大船海工,却由于一单海外项目,背负了巨额的债务,经营一度陷入了困境,最后不得不对外宣布破产重组。


这个消息一出让很多人都为之震惊,大船海工这样一个实力和技术如此雄厚的企业为什么会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局面,这份海外订单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

大型船舶公司对外宣布破产重组

大船海工是一家比较年轻的船舶制造企业,但是其凭借着丰富的项目经验、诸多完工的设备和产品,成为了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高水平的代表之一。

尤其是在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大船海工处于国内乃至世界的绝对领先地位,不仅承接多座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还制造了全球首个8.5万立方米三耳C型液罐双燃料动力乙烷运输船。

2018年,因为受到国际石油价格周期性大幅下降的影响,再加上公司的海外项目订单不断被毁约,致使大船海工发生极其严重的债务危机。

2019年初,大船海工仅拖欠了外协单位农民工劳务费的款项就高达数亿元,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

2019年1月23日,经债权人申请,大船海工破产重整案被大连中院依法裁定受理。同年的4月,大船海工启动了面向全国招募投资人的计划。


但是由于海洋工程行业具有高度专业性,而且市场环境也比较特殊,竟然没有企业敢站出来接手,大船海工的破产重组之路一时间面临着困难重重的局面。

作为国内乃至全世界领先的船舶公司,大船海工之所以会陷入经营的“死局”,与公司在2013签订的一单超大额国际合同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初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和加强品牌宣传本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儿,可没想到是这个订单的背后竟然有着一个天大的陷阱。


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家挪威的企业

大船海工承接的客户是一家叫做希德瑞尔的挪威公司,这个公司注册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超深水和高端钻井装备平台的运营。

这家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呈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势头,先后收购或者控股了五家同类型的企业,仅用了8年的时间就成为了海洋石油钻井装备运营领域内的世界第四大公司。

除此之外,这家公司还有着一个强大的后盾力量,那就是世界船王约翰·弗雷德里克森,作为希德瑞尔公司的最大老板,约翰使得该公司在资本的市场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2013年,当船王约翰亲自带着巨额订单找到大船海工,抛出橄榄枝希望双方能够开展合作的时候,大船海工惊喜万分,觉得这正是他们拓展国际业务的绝好机会。

因为不论是希德瑞尔公司,还是约翰本人,在整个国际船舶制造行业都有着较大的威望。

当时希德瑞尔公司给出的合同内容需要大船海工为其承建8座大型的钻井平台,项目总金额为130亿。

对于如此巨额的订单,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几家能够承接的企业,由此可见大船海工的实力也绝对不一般。

大船海工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下的一家子公司,对于大船重工很多人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对于大连造船厂的名号相信大家都会有所耳闻,

比如中国的两艘航母山东号及辽宁号都是由大连造船厂完成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为了更好推进船舶制造企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大连造船厂重组整合后就变成了大连船舶重工集团。

在大船重工集团的产业布局下,大船海工在成立之初就实现了高速的发展,主要负责承接海洋工程相关的业务。

轻信对方,贸然签订了隐患订单

虽然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大船海工的背后是有着雄厚的技术和各种资源大船重工,但是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浪潮下,企业不能完全依靠母公司,而是需要找到一条符合自身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所以,当船王约翰找上门来的时候,面对这笔上百亿的订单,大船海工为了进一步打响国际的知名度,非常渴望能获得这笔订单。

不过天下从来都没有免费的午餐,希德瑞尔公司之所以找上门来,说明这个订单并不简单。

大船海工在拿到相关合同以后,他们发现这笔订单存在的最大隐患是项目资金的付款方式。

按照正常的商业付款规则,甲方一般会将项目款项分期支付,比如首笔支付的定金一般为合同总金额的30%-50%,中期验收后再次支付合同总额的30%-50%,最后项目完工验收后支付尾款。

可是,按照希德瑞尔公司拟定的合同,他们只能支付10%的定金,其余的款项需要等工程验收通过以后才能一起支付。

海上钻井平台项目不仅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且其建造成本也非常巨大,整个项目工程的实施需要从人、财、物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和评估。

而且希德瑞尔公司计划建造的8个钻井平台并不是统一的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私有化搭建,这给工程的实施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考虑到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大船海工针对合同付款的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质疑,而且两家前后进行过多轮的谈判,但是希德瑞尔公司坚决不让步。

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大船海工实在不想错失了希德瑞尔公司这个大单,考虑到公司背后有船王这个靠山,所以最后还是选择签订了合同。


合同履行期间,隐患逐渐被暴露

自从希德瑞尔公司表示要进行合作的那一刻起,就笃定大船海工要签下这单合同的决心,因此才会提出了如此苛刻的理由和各种不合理的条件。

可是被眼前的巨额利益冲昏了头脑的大船海工并没有意识到合同存在的风险。

从双方签订合同那一刻起,大船海工就彻底掉入了希德瑞尔公司提前布置好的陷阱之中。

按照合同的约定,希德瑞尔公司支付了1300万人民币的定金,八个钻井平台工程如期开工。

为了达到甲方的要求,大船海工一直竭尽全力,按照高标准进行工程的建造。

可是希德瑞尔公司的相关人员依旧不满足,每次前往现场调研,总会提出各种无礼的要求。

还有希德瑞尔公司不仅针对8口钻井平台提出了8个不同的具体制造标准和要求,还要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应用最新的钻井设备和技术,种种行为纯属于“鸡蛋里挑骨头”。

之前大船海工的主要业务和客户是以国内为主,为了能够跨入国际化海工装备公司的行列,希德瑞尔公司提出的很多苛刻条件,大船海工都尽全力满足。

然而当大船海工一直在加班加点为客户赶工期,坚持以满足客户需求作为根本宗旨的时候,因为合同付款模式的原因,项目的资金链逐渐暴露了很大的隐患。

当初大船海工只收取了10%的定金,随着项目进入到快速的实施阶段,希德瑞尔公司给的定金可谓是杯水车薪,巨大差额的项目实施费用自然而然就落在了大船海工自己的身上。

为了如期完成这一订单,在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大船海工费尽心思,寻找各种门路筹措资金。

很明显,项目90%风险都是由大船海工承担,他们为了这个项目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上了。


东窗事发,订单接连不断被取消

原来别有用心的希德瑞尔公司从最开始就没有想真正地与大船海工进行长久的合作,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样做很明显就是为了转嫁风险。

2018年,当大船海工终于要完成8座钻井平台的基础架构,准备开始进行设施完善的时候,竟然接到了希德瑞尔公司要取消订单的消息。

这种情况的出现让大船海工始料未及,他们当初觉得10%的定金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说什么也没有想到希德瑞尔公司会选择取消订单。

更加可笑的是,希德瑞尔公司取消订单的理由竟然是“项目工程实施进度慢”、“技术标准不达标”等借口。

2018年底,大船海工已经面临着将近20亿的负债,然而希德瑞尔公司无理由撕毁其中6个钻井平台的订单的行为,无疑是让大船海工的情况更加雪上加霜。

由于当初打造的钻井平台都是按照希德瑞尔公司的个性化要求进行建设的,所以他们如果不接收的话,这些设备根本没有能够使用,无疑就等同于一堆的废铜烂铁。

希德瑞尔公司中途取消订单,单方面把钻井平台的数量从8个减少到2个的行为已经是无理取闹,殊不知后边他们做出的事情更是没有下限。

在取消了6个钻井平台订单的情况下,希德瑞尔公司要求剩下2个钻井平台必须要如期完工。

虽然当时大船海工的项目垫付款已经高达了17亿,资金也相当地吃紧,但是为了尽量降低损失,大船海工也只能硬着头皮把剩下的两个平台建设完。


2019年3月的时候,希德瑞尔公司又开始无事生非,宣布要将第7个钻井平台的订单一并解除。

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大船海工才意识到自己从来都没有掌握主动权,一直都在被希德瑞尔公司牵着鼻子走。

为了跳出希德瑞尔公司布下的圈套,大船海工决定要把第8个钻井平台的订单也取消,竟然遭到了希德瑞尔公司的强烈反对。

国家出手,大船海工再一次出发

在这种情况下,大船海工只能整合各项资源全面推进工程的进度,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终点。

希德瑞尔公司以工程延期,自身存在破产危机等理由,再一次的出尔反尔要取消最后一个平台的订单,并且还一纸诉状将大船海工告到了挪威的法院。

以上这些操作也仅仅是“冰山一角”,希德瑞尔公司可耻到,让大船海工退还支付的10%定金,并且赔偿一系列的损失。

因为在希德瑞尔公司看来,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毕竟当时整个世界的经济处于低迷的状态,原油市场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希德瑞尔公司的这种强盗行为,大船海工也没有任何顾虑了,利用同样的方式将其告到了大连的法庭。

就在这时候,合同中的另外一个隐患也随之暴露了出来。按照合同中的条款内,一旦双方产生争议,应在甲方所在的国家进行仲裁。

结果不言而喻,挪威的法院最后判定了大船海工败诉,希德瑞尔公司不仅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还可以选择拒绝履行合同。

整整5年的时间,大船海工为了这个项目举全公司之力,而且还向银行借了巨额贷款了,到头来项目收益不仅一分没有赚到,还因此面临着悲剧性的破产。

自从大船海工决定进行破产重组的那一刻,国家和政府十分关心这件事情。

因为海洋装备战略有重大意义,涵盖了海上勘探、勘察、钻井、施工、生产、运输等各类装备类型,是支撑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的重要工具。

鉴于大船海工拥有大量的海工装备技术,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在国家和政府的帮助下,大船海工也积极寻找自救的方法,最后一个全国性的海工装备资产整合平台—国海公司应运而生。

结语

大船海工的破产重组虽然告一段落,但是这起事件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诸多的启示,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总结。

首先,企业在签订合同和拓展市场的时候,不要一味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时刻关注合同的细节,把控业务经营的风险。

同时,在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应该操之过急,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因素,把眼光放长远,随时做好国际竞争的准备。

最后,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国际合作中,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构建合理的产业链条,才是掌握话语权的根本,才能避免大船海工类似的悲剧再一次发生。


1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