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Gao Zhe

回收电脑,抓住碳中和发展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实现“双碳”目标,要在思想认知、战略规划、技术创新、政策安排等方面进行统筹谋划。


“碳达峰、碳中和”既关乎生存更关乎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灾难的自我救赎。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任何人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零碳转型已刻不容缓。

“碳达峰、碳中和”也是破解当前发展瓶颈的重大机遇。全球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型的十字路口,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生产方式已无力推动经济恢复常态、持续增长。当前,通过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复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各国的“绿色新政”正推动一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产业变革,从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能源革命,即将拉动全球新一轮经济增长。

对我国而言,“碳达峰、碳中和”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自然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此外,气候治理的过程也是构建新经济体系的过程,通过能源体系、技术体系、治理体系的调整,让中国从产业发展的跟跑者转变为并行者、领跑者,从而解决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碳达峰、碳中和”既有挑战更有机遇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开始对碳排放定价。比如,欧盟即将出台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差价税,美国、英国也正在酝酿类似机制。中国工业体系建立在高强度碳排放之上,“中国制造”若不实现零碳转型,贸易出口将为此付出巨大成本并失去竞争力。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则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首先,有利于挖掘产业发展新机遇。碳中和将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刺激技术再创新。曾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演的“摩尔定律”正在新能源产业重现,我国在这一朝阳产业中已迸发出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太阳能、风电、储能所需组件因“中国制造”,其成本呈现指数级下降趋势,新兴市场蓄势待发。同时,能源安全威胁、生态环境破坏、开采运输成本上升等问题正使化石能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当前,全球37个国家的1000多个机构投资者,正逐步从化石燃料行业撤出8万亿美元,转投入零碳相关行业中。

其次,有利于拓展科技创新新空间。碳中和是一场能源革命、产业变革,其中涉及新能源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绿色建筑、智能电网、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测算,2030年碳达峰目标实现时,全社会预计将向零碳产业投资8.5万亿元,其中将有大量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研发。这些投资预计将拉动14万亿产值、创造10.9万亿GDP,为零碳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和潜能。

第三,有利于创造人民优质新生活。零碳产业的兴起每年将为我国新增工作岗位数百万,并协助工农业摆脱对传统能源过度依赖,增加人民群众工作收入、降低能源支出。同时新能源的分布式特性,一方面将重构城市空间单元,解决目前由于集中式供能所导致的大量人口集聚、土地利用效率低、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空气污染、配套落后等诸多问题,让人民出行更便利、居住更舒适;另一方面分布在用户端的灵活能源设施,将成为全国大电网的有效补充,有效规避大停电所带来的巨大安全隐患。

第四,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我国油气资源匮乏,但与同纬度国家相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新能源的基础条件。通过实施碳中和发展,降低生产活动中的化石燃料密集度,可有效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碳达峰、碳中和”既要立目标更要有方法

一是把握好“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增长关系。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不是给发展设置“天花板”,而是通过思路提档、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带动更大投资、更多就业,从转型和升级的角度,促使“减碳”任务的完成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不是以牺牲经济为代价的一刀切,实施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传统产业转型阵痛,以及新兴产业成本由高向低的发展过程。需要以行业为主推进碳达峰,主动摒弃高碳生产方式;以区域为主推进碳中和,统筹布局区域内产业、基建以及科研力量,协调多能互补、物质综合利用新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是擘画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规划。建立碳排放数据体系。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监测、报告及核查体系,获取详实、准确的数据,充分调研各区域、各领域的排放历史及现状,才能科学预测排放趋势,精准施策。

设计迭代渐进方案。地方政府应尊重行业发展规律,结合区域产业布局、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明确达峰时间、制定实施路径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根据科学技术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消费变化进行政策包的持续更迭,充分考虑政策迭代、规则转换、技术开发的窗口期,从而确保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

形成清单化行动计划。围绕阶段目标,研究形成政策清单、技术清单、项目工程清单、试点示范清单、指标体系清单、法律法规清单等,加快布局一批碳中和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推动技术创新。设立一批示范工程,推动碳中和由点及面地发展。

三是布局好“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能源领域,加大对可再生能源、高压智能电网、储能等技术的研究和突破。工业领域,加大提升工业电气化改造、燃料替代、新材料研发的力度。交通领域,加快建设充电桩、加氢站、智能道路等,促进交通运输网络的共享化、自动化。建筑领域,建设被动式建筑、虚拟电厂,对新建、改造建筑物进行能效提升、新能源替代、碳排放监控等。农业领域,推广绿色生态农业,利用农业空间进行新能源开发。在互联网领域,加大对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投资、降低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

四是制定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图景。建立“脱碳”管理制度。产业层面,各行业根据“脱碳”要求研究制定行业准入的标准和导则;区域层面,在城市新建和改造过程中进行建筑、交通等零碳配套基建的重构,并依托“网格化”推动全社会生活方式转变、减少碳足迹。

推进“碳定价”机制,营造气候友好型营商环境。在项目审批、绿色金融、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进行配套建设,并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设立碳中和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气候投资负面清单,建立气候项目储备库,打造一批碳中和示范项目,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碳中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建设“碳中和”人才体系。加强对党政机关、各级领导的相关培训,促使相关产业对零碳报以开放、合作的态度;鼓励全社会高等院校增设碳中和学科,增加对绿色转型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强各领域、各行业人才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国内外合作。积极引进优质的碳中和技术、企业及人才,筑巢引凤,带动产业链繁荣发展。



4 次查看0 則留言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