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北邢台万达轮胎公司的⼯⼈正在⽣产出口美⽇的汽车轮胎⽣产线上⼯作。(2019年5⽉21⽇)
编者按:这是易富贤为美国之⾳撰写的评论⽂章。最近美国、欧盟都在指责中国的产能过剩,2022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1%,制造业出⼜占全球的20%。那么中国的制造业是否能“永葆青春”?产能过剩能持续多久?
⽇本制造业的兴衰
我们先来看看⽇本的案例。⼆战后,⽇本制造业快速崛起,制造业出⼜占全球⽐例从1950年的2.8%提⾼到1986年的15.7%,很⼤程度依赖美国的产业转移和市场。⽇美安保体制让⽇本没有军费⽀出负担⽽可以专注发展民⽤产品,1950年代朝鲜战争、1960年代越南战争带来的特别需求,政治互信使得美国的产业⼤量转移到⽇本。以汽车为例,⽇本战后经济凋敝,本国市场不⾜以发展出汽车产业,但丰⽥等企业借助美国市场(先是⽣产军⽤卡车,后⼤量向美出⼜)⽽发展成为了世界顶尖汽车制造商。
1971年美元与黄⾦脱钩后,美国从世界上最⼤的贸易顺差国变成了最⼤的逆差国,主要逆差给了⽇本。⽐如1978-1984年,⽇本从美国获取的顺差占美国总逆差的49%。廉价的⽇本产品冲击了美国的制造业。⽇美贸易摩擦从纺织、钢铁这些传统产业,升级到家电、半导体、通信设备、汽车等技术及知识密集型产业。
1985年的⼴场协议并没有导致⽇本经济衰退,此后⽇本依然经历了7年的“平成景⽓”。但是⼴场协议却将⽇本产品挤出美国市场,导致⽇本制造业衰落。⽇本商品占美国进⼜的份额从1986年的22.4%降⾄2022年的4.6%,同期⽇本在全球制造业出⼜中的份额从15.7%降⾄3.6%。
中国制造业崛起依赖美国市场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模式与⽇本类似,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本更⼤,因为独⽣⼦⼥政策减少年轻消费群体,使得中国“额外过剩”了上亿劳动⼒,导致经济和就业⾼度依赖出⼜。⽐如,1978-1984年⽇本从美进⼜是向美出⼜的51%,⽽2001-2018年中国只有 23%。
⽇本与中国近年制造业兴衰对⽐(易富贤提供)中国的居民可⽀配收⼊只占GDP的44%(国际社会占60-70%),也导致了中国在制造业上的“低⼈权优势”,但是也使得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8%(1980年代⽇本占52%,美国占62%)。⽐如,正常⼯资应为60-70元,⽽中国只给44元,让企业更具竞争⼒,政府有财⼒提供产业补贴,政府和企业有⾜够的资⾦⽤于投资和创新,国际资本也因为⾼回报率⽽愿意投资中国。如果⼯资60-70元,那么⽣产和消费平衡;但是44元的⼯资却导致只有38元的消费⼒,⼈为造成“产能过剩”,只好⼤量出⼜。
中国商品占美国市场份额从1985年的1.1%上升到2000年的8.2%,同期中国制造业出⼜占全球⽐例从0.65%上升到4.7%。2001年中国加⼊世贸组织后,中国商品长驱直⼊美国市场,占美国市场份额提升到2017年的21.6%,使得中国制造业出⼜占全球⽐例上升到2021年的20.5%。
美中贸易战
世界经济正进⼊⼀个消费产品剩余化的时代,消费者的发⾔权、影响⼒要⼤于⽣产者,⽇本在1960年代就意识到“顾客就是上帝”。美中贸易⽐当年的美⽇贸易更加不平衡,加上中国的⼈⼜规模和经济体量⽐⽇本⼤,因此,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远⽐当年⽇本要⼤。⽽中国在意识形态又与美国不同,因此需要格外珍惜美中关系,才能留住美国市场这⼀最⼤的顾客。
但是中国决策层却在林毅夫、李稻葵、张维为、⾦灿荣等⼈的忽悠下,真以为中国经济将是美国的两三倍,要取代美国主导国际新秩序。这就引发了美国的战略焦虑,导致美中贸易战在2018年全⾯爆发,中国商品占美国进⼜的份额从2017年的21.6%降⾄2023年的13.9%、2024年⼀季度的12.9%。
美中贸易战最⼤的受益者是墨西哥和东盟(尤其是越南),其次是印度。墨、越、印的商品占美国进⼜的份额从2018年的13.6%、1.9%、2.1%提⾼到2024年⼀季度的15.9%、3.9%、2.8%。预计美国不会扶持越南的制造业,⽽会增加从墨西哥的进⼜,因为美越贸易极不平衡,过去⼗年越南从美进⼜只是向美出⼜的13%,⽽墨西哥是74%。
有⼈说,美国市场只占中国出⼜的不到20%,不⾜为虑。但是美国的市场是不可替代的,因为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只有美国可以允许贸易逆差,成为其他国家的顺差池,⽇本、台湾、韩国、越南的制造业崛起都是依赖这个顺差池。⽐如2018年美国市场只占中国出⼜的19%,但是却占中国总顺差的92%。2009-2018年中国商品占美国进⼜的20%,但是中国从美国获取的顺差却占美国的总逆差的45%,每年给中国提供了数千万的就业。可以说,没有美国的市场,就没有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
中国驻美⼤使谢锋4⽉访问哈佛⼤学时说,“优质产能不仅不过剩,还能带动更多有效需求。”但是光有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购买⼒。除了美国外,其他国家需要贸易平衡,即便欧盟也如此。如果中国长期向这些国家⼤量出⼜,⽽这些国家未能⼤致等量出⼜(到中国或其他国家),会陷这些国家⼊债务危机、甚⾄政治危机,最后导致对华关系恶化。以前凭借来⾃美国的巨额顺差,中国可以保持⼈民币汇率稳定,购买⽯油等原材料,对法国等国的贸易维持相对平衡,对德国等国甚⾄存在逆差。因此,法、德等国对华⽐较友好。但是现在来⾃美国的顺差减少,中国不得不减少从欧盟的进⼜,对法国的顺差在扩⼤,对德国从逆差转为顺差,如果此趋势继续,那么欧盟对华关系也将恶化。
何去何从?
美中贸易战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暂时还不⼤,因为⼀些企业借道第三国出⼜美国。但是长此以往,中国的产业链会像当年⽇本那样从低端向⾼端不断向境外转移,从⽽导致本国制造业衰退。
⽇本制造业的衰退,还因为⼈⼜因素。⽇本的⾼等教育⽑⼊学率从1992年的30%提⾼到现在的62%,⼤学⽣不愿意从事制造业。从业⼯业的劳动⼒占⽐从1991年的35%降⾄现在的23%,并且年龄在⽼化。
⽀撑中国制造业的其实是农民⼯,但是农民⼯的数量已达顶峰,平均年龄从2008年的34岁提⾼到2023年的43岁,同期50岁以上者占⽐从11%提⾼到31%。中国的⾼等教育⽑⼊学率已经与⽇本相当,还在攀升,意味着制造业从业⼈员将快速减少,很多产业将后继乏⼈。中国制造业的衰落可能不会像⽇本那么快,因为中国拥有更⼤的⼈⼜规模和国内市场,更完整的产业链和⽣态系统,但衰退的趋势是难以逆转的。2023年中国的总顺差中仍然有41%来⾃美国,美国的总逆差中的26%给了中国。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美中关系,中国商品占美国市场份额将继续下降,如果低于8%,对中国的经济、制造业、就业以及国际地缘政治都将是灾难性的。
美中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两国和世界利益考虑,经贸纽带不应该继续削弱。理想的状况是:中国向美出⼜占美国总进⼜的10%以上,从美进⼜也占美国总出⼜的10%以上(2023年只占7.3%);从美进⼜不应低于向美出⼜的50%(已经从2018年的22%提⾼到2023年的35%了)。要做到这⼀点,中国应该将居民可⽀配收⼊占GDP的⽐例提⾼到60-70%的正常⽔平,⼀⽅⾯可以靠内需消化产能⽽避免因产业链转移导致制造业过快衰落,另⼀⽅⾯可以增加从美国的进⼜。中国从资源输出国进⼜⽯油等资源,对这些国家存在逆差,中国应该增加对这些国家的出⼜,减少从这些国家进⼜⾮资源产品,从⽽腾出市场份额给美国相关产品。这样才能让美中两国建⽴战略互信,共同维护国际秩序。
Comments